学院团委一直将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作为育人工程的重要载体,作为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学院今年提出的建设“高强大”人才培养目标殊途同归。
学院领导一向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关注,每年6月,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吴建琪都会对社会实践活动提出指导性意见。今年暑假,学院党委李曲生书记更是关注到湖南桑植县开展活动的“萤火虫”支教队,并亲自去看望他们,给所有参加社会实践的同学带去鼓励。在学院领导的关心帮助下,在各系党总支和分团委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学院团委的精心设计和不断推进,我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以往良好的基础上取得了长足进步,已三次获得由省委宣传部、教育厅、团省委颁发的广东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称号,还推荐外语系获得一次先进单位称号,先后有三十多位师生获得先进个人称号。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以各种方式接触社会,以各种角度考察社会,艰苦奋斗,以专业特长服务群众,不仅为学院赢得了声誉,更使自己在思想、能力等各个层面获得了提升。经过多年的探索,我院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呈现出活动参与面广、专业特色鲜明、工作机制成熟、实践成效显著的特点,为进一步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工学结合积累了经验。
一、精心设计
在不断地总结反思中,学院团委将我院学生的专业特长作为社会实践的切入点,充分发挥我院优势专业的社会需求,充分利用暑假小学、幼儿园的休息时间,在社区、农村等地开展外语课程辅导、美术兴趣辅导、舞蹈兴趣辅导、声乐兴趣辅导、计算机网络普及等内容丰富的支教活动,发挥了我院外语专业、艺术专业、计算机专业的优势,发挥了我院师范教育传统的优势,既给当地小朋友、小学生带来了丰富的暑假生活,更是促进了当地的文化建设,也为我院学生的专业实践提供了最好的平台。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与学生的专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符合高职院校的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毕业前就给学生充分的专业实践机会,找准专业的短板,回校后学习的针对性和积极性更强,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学习的效果,也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水平。
二、严密组织
学院团委每年5月就开始对本年度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动员、宣传和部署,紧密联系团中央、团省委的要求,确定学院社会实践活动的主题和重点,指导各系分团委积极组队。近三年来,我院社会实践队伍平均在20支以上,今年更是达到了37支,全院所有非毕业班成年学生均参与了各种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为规范我院的社会实践队伍,院团委制定了详细的申请方案,指导社会实践队伍的成立。为保证学生的安全,各系由分团委书记担任第一负责人,建立了实践期间的每天联系制度,为所有组队学生购买了意外险,并做好了充分的安全教育工作和预案。为提升我院社会实践队伍的成效,在学生出发前对学生进行教学法、调研、实践报告撰写等相关知识的培训。学院团委细致地考虑社会实践的全程,确保我院的社会实践队伍出发前有动员、过程中有指导、实践后有总结。
三、深度宣传
为了给社会实践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在学院组宣部的大力支持下,每年积极宣传我院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情况,无论是在校园网、学院官方微博还是在校报,都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化的宣传。今年,学院团委充分利用微博宣传速度快、传播广度大的优势,一共发布了200多条以#2012年暑期社会实践#为话题的微博,对各实践队伍的实践情况进行了及时报导,学院组宣部还对萤火虫支教队的实践情况给予了跟踪报导。通过在新媒体上的广泛宣传,不仅为参加实践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更为我院暑期社会实践营造了良好的气氛,掀起了关注社会实践、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浪潮,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外语系、信息系每年坚持举办系一级的社会实践宣讲会,展示实践成果,动员学生积极参与,在系内也形成了良好的氛围。
四、改革创新
在学院传统支教形式的基础上,学院团委致力于不断创新。在实践的形式上,今年以学院挂牌成立10周年暨建校34周年为契机,增加校友访谈的社会实践形式;以喜迎党的十八大为背景,学生组织文艺团队走进军营,为部队官兵带去文化生活,拓宽社会实践领域;以建设幸福家园为依托,开展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的生存现状调研等等,创新了实践形式,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认识社会,让学生能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社会认识社会。
另外,尝试学生活动项目化运作新模式,创新性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表彰大会的招投标,在广泛动员宣传基础上,共有7支队伍成功进入投标答辩会,并最终将选择他们中的优胜队伍来承办表彰大会,这种以自由竞争为基础,以实力为依据,以项目运作带动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锻炼和培养的新机制,将在不久的表彰大会上呈现。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院团委将不断总结,不断提炼,为形成具有我院特色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模式而不断探索。
(院团委:胡晶君、吴华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