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运用数字化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有效传播红色资源是党史进校园面临的重要课题。我校艺术设计学院高度聚焦学生党史学习教育,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为导入、以任务为驱动开展党史进校园活动,通过“五化”(项目化、作品化、数字化、商品化、公益化)推动党史学习深度浸润课堂,有效打通党史育人“最后一公里”,将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融入生活、落到实处,最终实现“学党史、悟初心、办实事”的目的。
一是党史教育“项目化”。依托课程,教师按照“以项目为导入,以任务为驱动,以学生为中心”的思路,将党史学习教育有机融入课堂。以学院《创新创业项目》课程为例,任课教师付尧、杨赛男和邱燕芳三位党员老师通过精心设计课程内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穿其中,组建学生团队,开发红色项目和公益项目、非遗项目、商业项目,细化不同阶段的项目任务,以项目任务为驱动指导影视动画专业和产品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进行学习创作。

图:党员教师用党史学习牵引专业课堂
二是学习成果“作品化”。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党史学习采集红色文化素材,并对素材信息进行思维加工。学生通过模拟游戏、思维导图、角色扮演等,提炼红色文化的表现元素进行红色作品创作设计,并将设计概念转化成实物作品。以实际项目设计为基础开展党史学习实践和作品创作,让红色基因深刻植入学生心灵。自3月以来,学生共创作出400余件“课程思政”作品,其中《创新创业项目》课就有100余件。
三是创宣手段“数字化”。《创新创业项目》课程融入混合现实、3D打印、大数据云计算的理论及应用,并有效运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混合现实、云计算等信息技术辅助教学,通过MR、VR虚拟场景体验和数据化、体验式的直观感受,打造“沉浸式”党史学习教育课堂,并用数字科技的手段引导学生进行红色创作和作品宣传推广,让党史学习教育在第一课堂真正“活”起来、“潮”起来和“燃”起来。5月以来,学院以阿里NFT数字艺术作品公益活动为平台,与外语外贸学院、信息技术学院师生团队合作,利用“区块链技术”向公益平台分批推送了100多件《创新创业项目》课程作品,这些数字作品经过NFT化之后拥有单一链上唯一的所有权证书,成为区块链上独一无二的数字资产NFT数字作品,并通过拍卖、展示和储存的方式加快全球互联网文化数字作品的推广与传播。

图:学生VR体验红军长征历程
四是红色作品“商品化”。艺术设计作品从“作品化”到“商品化”是成果转化的关键环节。学院党员教师指导学生对接市场需求,结合科技发展新成果和新趋势,重新审视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整个商业生态的变化,将课程作品转化为服装、手机壳、视觉辅助智能眼镜等实体商品和数字商品推向市场。在阿里NFT数字艺术作品公益活动中,学院分批上架50余件党史学习设计作品,推动党史学习作品从“作品化”到“商品化”的转化。这些作品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和喜爱,其中学生党员谢冬梅创作的“同心战疫”系列数字公益作品和蔡利思创作的“周冬鸭IP设计”党史学习系列数字公益作品,在淘宝公益平台分别拍得1011元和411元的价钱并最终成交。

图:学生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后的公益作品
五是成果应用“公益化”。为了向山区学生、困难儿童献上来自广外艺师生的爱心,学院将红色作品“商品化”后进一步推向“公益化”,即将师生创作的红色商品推向公益市场。在阿里NFT数字艺术作品公益活动中,学生作品拍卖成交后的全部收益用于城乡青少年公益项目,切实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踏踏实实为群众办实事。
依托“五化”,艺术设计学院通过多元融合持续激发学生党史学习和红色创作的内生动力,通过跨界联合促进工匠人才的多维度成长,并通过效果导向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公益力量,有力打通党史学习教育“最后一公里”,实现党史育人的完整闭环。
一是通过多元融合不断创新党史学习教育模式,持续激发学生党史学习内生动力。通过“五化”促进艺术与科技、党建与美育、思政与专业、商业与公益的多元融合,使得党史学习与专业课程、市场需求有机对接。这种让人耳目一新的新模式、新学法,有效抓住了新生代学生的关注点和兴趣点,衍生出强有力的党史学习和红色创作的内生动力,从不同角度激发了艺术设计类学生的学习力、创造力和想象力,大大提升了他们的内化能力和外化水平,创作出一批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创意十足、技艺精良的红色作品。
二是通过跨界联合整合校内外党史学习教育资源,多维促进学生成长成才。通过红色作品展和实践活动,不断完善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导向的“双创融合”和“课程思政”体系,把党史学习教育、课程思政和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入艺术设计类职教课堂全过程。同时,学院与校内的外语外贸学院、信息技术学院和校外的华友拍卖行、阿里公益拍卖平台展开合作,跨专业、跨学院、跨行业整合党史学习教育资源,凝聚多方协同育人力量,还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项目中,让学生在实践活动和项目建设中融合互补,不断提升党史理论水平,强化工匠精神、创新意识、创作能力,融专创、思创、科创为一体,促进学生德技并修、全面发展,从“价值塑造+文化涵养+技艺传承+能力培养+素质养成”五个维度实现进步和成长。
三是通过效果导向将党史学习成果转化为公益力量,彻底打通党史育人“最后一公里”。党史学习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为群众办实事。党史进校园不能仅停留在成果转化阶段,只有引导学生学思悟践,将成果进一步转化为“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力量,才能彻底打通党史育人的“最后一公里”,将党史学习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学院引导学生将商品化后的红色作品推向公益市场,将成交后的全部收益用于公益项目,教育学生踏踏实实为群众办实事。由此,实现党史育人从“学习(党史学习+专业学习)—内化(精神洗礼+思想触动)—外化(行为转变+红色创作)—转化(成果作品化和商品化)—实践(为群众办实事+成果公益化)”的完整闭环。
周冬鸭系列作品的创作者蔡利思同学对此感触颇深。他说,自己是一名普通的学生,但自从学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他从中汲取了丰富的成长营养,在思想上的触动和行动上的转变很大。例如在学习了邱少云和陈祥榕等烈士的英雄事迹后,他心情很悲痛,深刻认识到如果祖国没有这些战士们的守护就没有今天的繁荣昌盛和安定团结,于是萌发了创作“解放鸭”的念头。他以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为主题,用个人IP形象进行军人在边疆站岗的军姿站立形象创作,背景是天安门、祖国河山以及解放军战士英勇奋战的浮雕。作品上架后,看到自己的“解放鸭”受到买家们的喜爱并拍出了不低的价钱,蔡利思很激动地说:“这样的党史学习教育实在是太棒了!通过红色作品创作和公益拍卖,既可以表达我对党和国家深厚的热爱之情,又可以为公益事业奉献我的微薄力量,非常有意义。希望今后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红色创作和公益活动!”

图:蔡利思同学与他的“解放鸭”作品
(艺术设计学院 付尧、李躜雯、杨赛男、邱燕芳/图文)